2008年7月4日 星期五

時時刻刻(The Hours)」與『女人存在價值』?



三個女人,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,藉由一本書的緣故,交錯連結成的故事。

不由得想起多年前由關錦鵬導演,斯琴高娃、張艾嘉及張曼玉合演的

「三個女人的故事」。

三個女人的生活完全不同,卻在異地裏不期而遇的一段

『相互碰撞激勵』故事。



同樣是三個女人,究竟兩部片子想告訴我們的是『三個女人』??還是『女人』的故事??


我認為這故事是關於一個人在做出選擇後必須付出的代價:照顧一個垂死病患並讓他得到尊嚴;

一位母親別無選擇只能改變她的生活;一位藝術家為了創作冒著會發瘋的危險。做出這些選擇都


可能必須付出很高的代價。 (導演的話)
這應屬『機會成本』的原理吧!失與得之間是相互並存,不可能『魚與熊掌均可得兼』 的! 若真的

是以選擇的機會成本作電影的主軸,又為何只針對「女人」為聚集的焦點?

對我來說,她們每一分每一秒的心路歷程都充滿勇氣,我經常想女性的日常生活中的 付出,通常都被男人

外在的豐功偉業掩蓋,但是這些女性的內心掙扎卻同樣深遠偉大 。 (導演的話)

凡是活在世上的所有生命體,都是需要勇氣的。懂得人生無常是生活歷程所帶給人們的醒思 , 以及對生命

尊重的看待。如此形容女人存在的價值,似乎有種過份放大及誇飾來討好女人的意味。
 
在吳爾芙的一篇演講錄( 後來翻譯為「自己的房間」,為女性主義的重要著作。 )中,曾說了 一個有趣的

故事─莎士比亞的妹妹。她說,莎士比亞也許有個妹妹,她的才華不亞於她那位 天才的哥哥,但是在時代


的背景、當時社會的結構下,這位才華洋溢的妹妹只得埋沒了她的天份。當時,吳爾芙強調了獨立自主的

環境對於女性的重要。

我無法認同吳爾芙所舉的例子。無論男女,除了個人的才華洋溢,是必須得靠時勢的運氣, 才足以不被埋沒

的。像荷蘭畫家梵谷,終其一生遇不到伯樂,卻在死後才受世人推祟與肯定他作品的價值。如果莎士比亞

果真有個妹妹,而妹妹果真才華不亞於哥哥,妹妹為何不盡力 去爭取?為何不盡力接受爭取所付出的挑戰?

假若女人不先建立對自我認同的價值理念,又何來得追求獨立自主的實際存在價值?所以才華洋溢的被

埋沒,跟是否是女人,沒有絕對的必然因果關係。

西蒙波娃曾言:限制女性的,不是天性,而是一些成見、習俗和過時的法律、制度; 而女性對於

這些成見、習俗和過時的法律、制度的持續存在,多少是難辭其咎的……

香港的梅豔芳,生前在影壇媒體界擁有著超人氣的影響,是所有人認同的大姊大。沒有人會否認梅豔芳在

人世所存在的價值,但她在嚥下最後一口氣的同時,卻帶著她無法結婚生子的遺憾。當然,未能結婚生子

是種遺憾,但結婚生子對女人來說,應該是她對人生所下的選擇題,未必是自我存在標準的絕對值。

女人沒有對自我價值認同的想法,就如同現今新新人類為了物慾的享受 ,而從事女人最原始的本能。自古以

來,女人將自己的本錢,視為生存的工具,利用本錢進行偽裝,欺騙,隱藏等各種手段,只要為了能讓生活

繼續。 女人視同『本錢』的合理化,其實是受長期以男性為主的大環境所導向誤謬的自我催眠。 女人最大的

悲哀在於『被誤導催化下的認同』而不團結,容易形成同性之間的落井下石 ,若想突破現實狀態的思維藩籬

時總是孤軍奮戰與外界單打獨鬥,最後難免落得傷痕累累的下場。


吳爾芙三番四次以自殺想了結自己,自始至終長期深受精神之苦,原因為何並未交待。 究竟是因為創作讓

她陷入極度不安的精神狀況?還是因精神分裂讓她得以創作?她讓她書裏的其中某一主要人物死亡,只因

想讓人懂得珍惜生命。難道生命的本質,是出於自戕等因素才能彰顯它的珍貴?

羅拉布朗無法容忍自己過著平凡的家庭主婦身份,精神異常在同性鄰居突訪道出生病的消息之後開始崩潰,

究竟是羅拉無法承受她對同性鄰居有綺念的自己?亦或是自己的靈 魂禁錮於「戴洛維夫人」的世界?

克勞莉莎福翰因理察布朗的前任男友突訪,整個人陷入歇斯底里的狀態,她認為理查的前任男友來訪是來看

她的笑話。雖然克勞莉莎與她的同性戀人在一起十年之久,仍然在 理察前任男友面前計較彼此與理查相愛的

時間長短,足以顯示他愛理察(異性)遠超於與 她相愛十年的愛人(同性)。 克勞莉莎福翰(女)與理察布朗的

前任戀人(男)=女人與女人。是否因為理查的緣故,讓克勞莉莎絕望下投入同性的懷抱?

吳爾芙得以創作,假若沒有她先生李歐納德對她的包容與支持,她的作品絕對無法呈現在我們面前。羅拉布朗

的婚姻是被逼婚的嗎?有誰把刀子架在她的脖子上逼她結婚嗎?一家三口在餐桌前,經由男主人口中的描述,

可感受到羅拉先生對羅拉的愛。兩個小孩也是羅拉懷胎十月的生命。如果她不想當家庭主婦,她大可不結婚,

她不喜歡小孩,她就不要生。結果這些既成事實的現實是她自己造成的,只因為無法承受,所以離家出走。

這根本就是 無病呻吟的逃避,不負責的態度來面對她的人生。她只是拿自由當藉口來逃避她不想負責的人生

罷了!她的自私造成無辜的理察在幼小時,承受不該承受的心理創痛。而多年後得知理察的死訊,

羅拉真的找到她所謂的自由嗎?


三個女人,我看到的均是任性,難道女人在追尋自我生存的價值僅止於此? 我無法明瞭究竟編劇與原著作者

,是以何種角度及立場來賦予這個作品的生命。 如果以女人的角度而言,那未免過於偏頗的誤導,

像包著糖果的漂亮包裝紙,只看到外頭卻見不到裏頭。讓長期受壓抑下的被害心理,緊抓著『權利』不放,

卻忘了享有權益同時,也有該盡的『義務』原則。否則只是淪為『被害妄想症』的心態罷了! 女性若無法

跳脫父系思維的包袱去重新定位自我的價值,終究面臨走不出去的死胡同。

總結而論,時時刻刻(The Hours) 這部不知所云的電影,編劇與導演這兩位大男生,盡是以堂而皇之

的言論推銷他們的『佳作』,將吳爾芙奉為至高無上的地位,身為女性的自己,實在無法理解,

更難以苟同,我只看到這兩個無厘頭的男性,將這三位好演技的女演員給糟蹋了!

~elvira~~ 於2004年

沒有留言: